近日据媒体报道,几年前在一宗涉枪案件中,湖南湘乡男子刘强承认持有枪支却声称“已丢入河中”,长沙市某部门组织打捞未果后,案件调查似乎就此停滞。枪支来源、流向等关键问题被轻描淡写地带过,刘强因此逃脱了法律追责。公众不禁要问:如此“虎头蛇尾”的处置,是否符合“涉枪必查、查必到底”的法治原则?
一、打捞未果≠调查终点,涉枪案件须一追到底
我国《刑法》明确规定,非法持有枪支即构成犯罪,而追查枪支来源更是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。嫌疑人称“丢枪入河”,虽有所谓丢枪者的证言,其真实性仍需通过技术手段、资金流水、通讯记录等综合验证。若仅因打捞未果便放弃深挖,不仅可能放纵枪支贩卖链条上的其它犯罪,更会助长“毁灭证据即可脱罪”的侥幸心理。
此案中,枪支究竟是网购、黑市交易还是他人转借?背后是否存在非法制售团伙?这些疑问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。公安机关应通过追踪嫌疑人社交关系、电子支付记录、物流信息等现代侦查手段,还原枪支流转轨迹,而非将“打捞失败”作为调查终点的理由。
此外,刘强伙同他人非法持有枪支弹药闯入受害人家中,索债8万元,是否涉嫌敲诈勒索或者寻衅滋事,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查实。
二、“消极办案”损害执法公信力,须强化责任倒查
公安机关“打捞一下就不管”的做法,暴露出个别单位在涉枪案件中存在消极应付的倾向。近年来,全国多地公安机关通过彻查涉枪案件细节,成功打掉多个非法制贩枪支窝点。相比之下,此案处置的草率态度,难免让公众质疑:是办案资源不足,还是责任意识缺位?
执法机关对涉枪案件的重视程度,直接体现社会治理的底线思维。公安部多次强调对枪支案件要“上追源头、下查流向”,若基层单位因取证困难便敷衍了事,上级部门应及时介入督办,必要时启动责任倒查机制,倒逼执法规范。 三、涉枪无小事,以“零容忍”筑牢安全防线
枪支管理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。此案中,即便枪支确实无法打捞,对来源的调查仍能起到震慑犯罪、堵塞漏洞的作用。例如,若查明系网络购买,可顺藤摸瓜打击非法交易平台;若系私人转让,则需追责枪支原持有人。
公安机关应以此案为鉴,主动回应公众关切,用详实的调查结论打消疑虑。同时,建议完善涉枪案件跨区域协作机制,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溯源效率,让每一支非法枪支的来龙去脉都水落石出。 “打捞未果”绝不是搁置枪支来源调查的借口。执法者必须时刻牢记,每一起涉枪案件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安全隐患。只有以“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”的态度彻查到底,才能真正斩断非法枪支的流通链条,让人民群众感受到“安全就在身边”。 (文/郑法人)
来源:https://www.sohu.com/a/887601170_121638535